在承办法官38通电话的“穿针引线”、400多分钟的“苦口婆心”下,一次次拨出与接听连接起争执双方,一场跨越千里的纠纷,以被告一次性付清全部款项圆满解决。
第一声“融冰”铃响
“法官,这笔钱我们实在拖不起了……”电话那头,传来武汉某科技公司负责人焦灼的声音。
2023年,科技公司与广州某日用品公司签订《经销商合同书》,进行经销合作。2024年6月,两公司合作关系变更,科技公司按约将品牌供货权转至第三方公司,但日用品公司一直拖欠未付前期合作产生的货款、保管费等款项。多次协商无果,科技公司将日用品公司诉至硚口区人民法院。
“贵公司的情况我已知晓,我会尽快跟被告了解清楚,如果能通过先行调解解决问题,对两家公司都有益。”放下电话,民二庭法官余敏立即致电被告负责人。
这通和被告的电话持续了36分钟。过程中,法官既讲明未按约履行付款义务将面临的法律后果,也倾听了被告所诉“结算压力大”的苦衷。“逃避只会让问题滚雪球,诚信履约才能盘活生意,你们前期合作良好,何不再坐下谈谈?”在法官的劝说下,被告表示愿意和公司财务再商量商量。
三十二次“穿云”解纷
由于双方距离较远,调解主要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在“云端”开展。虽然此欠款纠纷合同约定明确、履约凭证清晰,但把条款落实为真金白银的过程并不顺利。
第10次通话,被告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拖延,法官在电话中耐心与其逐条确认调解方案细节。第21次通话,原告因催讨无果情绪激动,调解的意愿有所动摇。第28次通话,被告表示“愿意分期支付”,法官敏锐捕捉转机。
直至第32次通话,法官化身“法律传声筒”与“情绪调节阀”,再次释明《民法典》违约责任条款,为被告算清违约金与诉讼成本的经济账,帮原告分析调解与判决的执行效率差异,被告最终表示愿意与原告就调解协议细节进行商议。原告也提出如果被告能一次性付清,自愿减免部分费用。这场横跨粤鄂两地的“云端拉锯战”即将雨过天晴。
最后一电法润“心田”
第37次电话接通时,原、被告已从对峙走向共识,达成调解协议,约定由被告一次性付清全部款项,原告的律师费及保全费也由被告承担。原告感慨:“原以为要对簿公堂,没想到不用开庭就能解决!”被告坦言:“这段时间,一想到还不上钱就睡不着,如今终于能睡个踏实觉了。”
调解书生效几天后,法官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这是第38次通话,也是本案的最后一次。
原告负责人高兴地说:“全部款项已经收到,谢谢法官不厌其烦地调解,我们给您送来了锦旗!”法官笑着回复:“能让两家企业走出纠纷困扰,共享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就是最好的肯定。”
在这场通话里,没有针尖对麦芒,只有将心比心,无需判决书的强制执行,但见听筒内的法理人情。“如我在诉”的初心“藏”在38通电话里,“法护营商、助企惠民”的信号更将持续满格。(叶鸿韵)
相关文章:
上市轮胎工厂撤回发行股票申请文件04-13
【甘快看】今年以来甘肃向湖南送电突破100亿千瓦时04-12
中组部决定:冯来法任国家能源投资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04-12
福日电子4年亏超12亿元,经营性现金流降至负值,曾因年报披露错误被警示04-12
净利超百亿元,矿产龙头一季报业绩炸裂!下周A股解禁市值逾110亿元04-12
300022,拟易主,停牌!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