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菡蔚(山西大学)
近日,郑州一互联网公司直播员工周末上班引发关注。在网友录制的该公司直播片段中,直播场景为一间办公室,约有十五位员工在工位上工作。有网友表示,直播员工上班是否侵犯了员工隐私权、肖像权?对此,该公司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直播员工上班是为了让公司工作状态和业务流程更透明,员工对此都知情,加班也会给加班费。(4月16日 红星新闻)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任何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客户信任的举措都有一定的尝试价值。直播能够向外界展示有序的工作环境、认真工作的员工,给外界传递出一种专业、高效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企业争取更多的业务机会。
然而,深入剖析就会发现,这一做法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办公室虽为工作场所,但并非彻底的透明空间。员工在工作间隙的短暂休憩、交流私人事务等行为,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当直播镜头毫无保留地对准员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这无疑是对员工隐私权的潜在侵犯,也会让员工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工作压力倍增。
公司所谓的“员工知情并同意”,但其真实性亦存疑。在现实职场中,用人单位与员工地位不平等的情况普遍存在,员工在面对公司要求时,即便内心抗拒,也可能因害怕失去工作、遭受不公平对待等而不敢拒绝,只能无奈“被同意”。这并非真正出自内心的自愿,而是权力不对等下的无奈妥协。
从劳动权益角度看,直播上班明显超出正常工作内容。若员工不愿被直播却无法拒绝,那么他们的劳动权益就受到了侵害。法律虽规定公司直播需经员工知情同意,且加班要在法定时长内,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员工的“知情同意权”真实有效,如何保障员工的“拒绝权”不被架空,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追求透明化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员工权益为代价。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展示自身形象,例如制作专业的宣传视频、邀请客户实地参观等,而不是选择这种争议颇大的直播方式。
此次事件为企业管理和社会监管敲响了警钟。企业在创新管理模式、追求商业利益时,必须把员工权益放在首位,尊重员工的隐私和劳动权利;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相关文章:
寒武纪一季度营收猛增42倍,净利3.55亿元,连续两个季度盈利04-19
揽人才 促就业04-18
商洛市商州区召开二季度重点项目建设暨重点工作推进会议04-18
转需!鄂尔多斯一事业单位招聘→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