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上磨

石磨磨出枣红色的酱

振荡

撇出石磨香油
石磨香油,香油中的佼佼者,就是人们常说的小磨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曾是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采用传统的石磨水代法工艺制作而成,较好地保留了芝麻中的芳香和营养,香气浓郁,是调剂口味和浇淋凉拌菜的佳品。
如今,现代化机器代替手工,传统的石磨香油显得格外珍贵。经过打听,记者终于找到了一家石磨香油店铺,4月9日凌晨,如约来到市中心城区菜市街中段,见到了正在制作石磨香油的手艺人赵修龙。
传统工艺,35年坚守
凌晨3时许,61岁的赵修龙和妻子刘杰已准备就绪,开启了又一次的石磨香油制作。
“现在还没到旺季,‘五一’天热时生意好转,进入腊月基本上每天都要制作。”赵修龙向记者介绍,制作石磨香油的第一步就是淘洗芝麻。
只见赵修龙从仓库拉来一袋100斤重的芝麻,倒入口径1.5米的大铁锅中,通上水管,让水充分浸透芝麻,并拿起笊篱来回搅拌,让沙子沉到锅底,撇去漂浮物,大约5分钟后,芝麻洗好,捞出放到两个大簸箩里。
“须放置30分钟左右,让芝麻自然膨胀,便于后续炒制和油体原生质流出。”赵修龙说,石磨香油专门选用国内的芝麻,籽粒饱满,味道更香,而国外的芝麻偏甜,不适合石磨。
趁着晾芝麻的时间,赵修龙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制作石磨香油的师傅越来越少,年轻人觉得累,不挣钱。”赵修龙说,他老家在邓州市文渠镇赵庄村,早些年村上70%的家庭都做石磨香油,耳濡目染,20岁时,他开始跟着远房亲戚学习石磨香油制作方法。“亲戚认真教,自己仔细观察、琢磨,经过多次练习,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门道。”
掌握了技术,1986年,赵修龙来到南阳市城区,和别人合伙做石磨香油,“那时还是驴拉石磨哩”。1990年,他在菜市街开起了石磨香油店,这一干就是35年。
“不管生意好坏,坚持下去就行。”赵修龙说,传统石磨香油自有它存在的理由,经过多年的坚持,老顾客越来越多,北京、深圳、新疆的客户都有,“一位现居北京的客户说,哪里的香油都没有家乡的味道正宗,每次回到南阳都要专程过来带上几瓶。”
石磨声声,芝麻飘香
“趁现在身体还好,就要努力经营,把日子过好。”赵修龙告诉记者,自己会这门手艺,能养家糊口就够了,平安幸福,知足常乐。
一旁的刘杰也向记者说:“我最看重的就是他性格沉稳、踏实肯干,还有一颗热心肠。因为会水电技术,邻居们谁家水管破了、电路出故障了,他都上门免费维修。”
说话间,30分钟过去,炒锅温度也上来了,赵修龙将晾好的芝麻一铲一铲投入炒锅,芝麻开始在锅内不停翻转。
“这就是炒制,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必须掌握好火候。”赵修龙说,炒出的水汽颜色变成蓝色,芝麻颜色从白色变成枣红色,就差不多了。如果要做芝麻酱,火候得轻很多,要单独制作。
炒锅不停翻转大约50分钟,赵修龙向锅内浇上少许水,烟雾瞬间冒出,芝麻的香气随之溢出,好一派烟火气,此时也是整个制作过程中香气最浓的时候。赵修龙不时查看:“你看,这会儿的芝麻用手指一搓,内部已变成枣红色。火候到,出锅!”
赵修龙操作按钮,炒锅自动倒出芝麻,接好满满一簸箩后,夫妻二人合力抬到一侧空地上,刘杰立即用钢筛子进行散热,防止温度过高变煳,并除去焦末和碎皮。紧接着,二人将筛好的芝麻抬到石磨旁边,倒入石磨漏斗内,石磨工序开始。
“这个青石磨已用35年了,当初开店时用的就是它,硬度适中,研磨时不易起热。包括店里的釉子缸、炒锅、大铁锅、簸箩,也都跟着我35年了。”赵修龙指着陪伴了他35年的工具深情地说,炒锅的作用可不小,里面的热水一会儿还大有用处。
用心守艺,岁月醇香
随着石磨不停旋转,石磨缝隙开始慢慢渗出枣红色的酱,形成一条细线流入大铁锅,一个小时左右,所有的芝麻都变成了酱。这时,赵修龙接出炒锅内的滚水,分数次倒入大铁锅,与酱充分融合,夫妻二人配合默契,轮流用四五斤重的铁耙在锅内不停搅拌。
“加滚水的重量要达到酱重量的80%左右。”赵修龙说,这就是利用油水比重不同、亲和力差异的原理,实现油胚分离,就是所说的石磨水代法。“油在水上漂”就是这个道理。
在刘杰进行搅拌的时候,赵修龙开始清理炒锅,一看就是30多年来二人形成的默契。
此时已接近尾声,刘杰用双手来回晃动大铁锅,经过振荡,不一会儿,晶莹剔透的石磨香油就分离出来了。“为防止香油溢出,最好先用人力振荡铁锅。”刘杰说,等锅内的油取出一部分后,就可以用电动机振荡了。
经过不断的振荡,大量的香油被分离出来,刘杰熟练地撇出香油,一瓢一瓢,将诱人的香油取出倒入铁桶中,扑鼻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石墨香油已基本做成,只需将铁桶内的香油倒入釉子缸静置,一天时间,香油会变得更加清亮,品质达到最佳状态,就可以分装售卖了。”赵修龙说,芝麻全身都是宝,除了做香油,撇完香油后剩下的油饼可以做肥料……
忙碌了整整3个小时,记者亲眼见证了从芝麻到香油蜕变的全过程,不禁感叹传统工艺的魅力,更感叹赵修龙夫妻坚持35载的不易。这对夫妻一路搀扶,从青丝到白发,靠着传统手艺,努力地生活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经历的岁月酿成了绵延长久的醇香。
全媒体记者 李辉 文/图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
相关文章:
寻觅南阳老行当|35载,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香油,这对夫妻——用石磨磨出浓郁岁月香04-11
那一腔,是乡亲们爱听的“味儿”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