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点对“科技树”!饶平海洋牧场“硬“货不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2:17:00    

在潮州市饶平县柘林湾的碧波之上,漂浮着成片的“华夫饼”,2名养殖户站在过道上投喂赤嘴鳘,渔网收紧时,鱼儿翻腾跃动,溅起晶莹的水花。更远处,巨大的“甜甜圈”星罗棋布,渔民驾船穿梭其间,正忙着投苗作业。这些周长63米的重力式深水网箱,凭借抗风浪的稳固结构,圈养着数以万计的鱼苗。

潮州“向海而兴”的愿景因为这一幕幕充满勃勃生机的画面而具象化——这份“兴旺”,在于海水种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欣欣向荣;这份“兴旺”,也在于去木换塑、“一二三产”融合为养殖户带来的好收成和新希望;这份“兴旺”,更在于未来打造首个桁架式养殖网箱的勃勃雄心。

科技赋能、向新求变,已成为潮州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主旋律。潮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去木换塑、疏近用远”步伐,打造粤东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延伸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预制菜产业等,释放出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信号。

面向广阔的大海,潮州将逐梦深蓝、与海共舞,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让“蓝色粮仓”更加丰饶。

上“芯”

全国首个花鲈育种芯片改写良种选育历史

饶平县万佳花鲈良种场的育苗车间内,28个长宽各6米、深1.5米的育苗池改写了广东省花鲈种苗培育历史。2024年,这里成功孵化3000万尾花鲈鱼苗,一举填补广东花鲈种苗培育的空白。至此,广东不仅实现了花鲈养殖链的自给自足,还有效改变了此前种质退化严重的局面。

饶宣供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赵超指出,此前广东花鲈种质退化严重,导致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病害频发,是一道摆在广东花鲈种业面前的难题。种苗从无到有,凝聚了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心血,而在这背后,亲本培育的突破尤为关键。

“我们的核心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选育。”赵超解释道,过去育种靠经验,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两个高个子的父母,不一定生出高个子的小孩,鱼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有了芯片,选育的质效大幅提升。”

赵超所说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团队研发的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

这个为花鲈特制的种业芯片有何来头?如何发挥作用?赵超表示,这套技术体系如同一个大数据模型,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快速、精准、高效地评价种苗。“通过芯片可以直接锁定基因,在鱼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判断它是否适合留作亲本。”赵超指出,此前的选育工作相对单一,依赖人力计算和有限的评估能力,而芯片的引入则通过高效分析,优中选优。

“精准度与效率是关键。”赵超解释道,育种芯片让选育、留种、评价变得更为精确,克服了传统育种方法的盲目性。在商业效益上,芯片的加入大大缩短了选育时间,降低了养殖和育种的成本。

杨可 摄

作为花鲈育种的“考评系统”,育种芯片为广东省花鲈产业注入了“芯”动力。通过植入芯片获取基因数据,花鲈家族里的“高材生”将被“择优录取”,继续担负起鱼苗繁育的重任。

考评系统有了,考试标准又如何制定?赵超表示,目前花鲈选育方向是以生长速度为主的复合性状,包括抗病、抗逆性和耐高温,综合性状赋分后,种苗质量评估变得更加精确和可控。

选育良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持续监测种质状况。如同人类避免近亲结婚一样,花鲈亲本也需要引入更多优质基因,防止近交衰退引起的种质衰退,保持种鱼的优良性状。今年年初,万佳花鲈良种场新增选育了450多尾后备亲本,为种质注入新活力。

如今,花鲈育种关键技术的突破,成功打通了“亲本筛选—强化培育—自然交配—产卵孵化—培养开口仔苗—室外池标粗—良种鱼苗的选育—池塘或网箱养殖”的海水鱼类育苗主要技术线路,使饶平县的花鲈种苗产业步入快车道。项目一期已培育出8000万尾花鲈鱼苗,计划在建成后3年内,年产优质花鲈鱼苗3亿尾,创产值2亿—3亿元。

补“强”

“一二三产”融合优化成品鲍养殖链条

对于以鲍鱼养殖为主要产业的大埕镇来说,亲本培育同样十分重要。

伴随“哗啦啦”的打氧水声,大埕镇鲍鱼种苗养殖产业在3月进入了全年最繁忙的时刻。

在养殖池中,工人们手握小刀状的工具,娴熟地分拣、计数、装袋并进行捆扎,指甲盖大小的鲍鱼苗被整齐码入塑料箱。这些幼苗随后会被运往各大养殖场,成长后将登上全国食客的餐桌。

据悉,大埕镇的鲍鱼养殖户从春节前后陆续出苗,一直持续到4月底才算完成。大埕镇党委委员郑臣钦告诉记者,大埕镇的鲍鱼苗量达16.2亿粒,年产值约6.2亿元,是全省乡镇规模最大的鲍鱼种苗产业群,主要销往福建、山东等地。

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亲本依赖外地引进,种质良莠不齐等问题逐渐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今年以来,产业有了新变化——大埕湾海域新增了48格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网箱。网箱里的“新住客”——300万只鲍鱼苗,承载着大埕镇鲍鱼养殖的新希望。

“这一期成品鲍养殖的探索,主要是用作亲本的培育。”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副会长陈桂豪表示,这批鲍鱼苗若能生长顺利,将用于选育优质亲本,供应给大埕镇的养殖户。

“大埕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质也比较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博士、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刘广锋表示,饶平地处冷水鲍鱼养殖的最南端,优势非常明显,高水温里鲍鱼的生长速度更快,且一年中的有效生长时间更长。

然而,高温同时也是成品鲍最大的挑战。刘广锋坦言,大埕镇成品鲍养殖需要解决“度夏”问题,目前很多数据还是空白的,需要持续监测跟踪,找到相应的规律制定科学养殖模式和方案。尽管困难还有很多,刘广锋还是展现出很强的信心,“我们不会逃避,都会一个个去克服。”

令人欣喜的是,大埕镇的“主业”也有了新突破。

“现在苗池的水可以做到3天1换,都不会影响鲍鱼的生长。”刘广锋表示,养殖水质会影响鲍鱼苗的生长,以往养殖户每天都会换水、冲洗苗池。他和团队通过多次试验引入有益菌,帮助苗池水体净化,减少换水量,助力养殖企业降本增效。

同时,专家团队也在探索利用鲍鱼场培苗空窗期进行陆基海水养殖,提高设施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今年5月开始,我们会重点试验利用苗池进行石斑、马友鱼的养殖。”刘广锋说。

刘广锋认为,能耗过高是目前大埕镇鲍鱼养殖亟待解决的问题,抽水、打气等用电量较大。“目前我们在积极寻找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满足现阶段需求的情况下,慢慢把能耗降下来。”

鲍鱼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离不开完善规划。在大埕镇政府的推动下,2023年,饶平县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正式成立,成为鲍鱼产业有序发展平台。郑臣钦表示,以往养殖户都是各自为战,不能有效形成合力,“事实证明,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产业升级也有了抓手。”

大埕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鲍鱼育苗产业情况,制定《大埕镇关于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实施方案》,探索“一二三产”融合新路径;聘请广东水产学会专家编制《大埕鲍鱼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8年)》,计划构建鲍鱼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动鲍鱼产业向海延伸,探索成品鲍养殖及鲍鱼饲料生产新链条。

同时,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育,提高当地企业的养殖水平。据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秘书长陈森辉介绍,当地组织从业人员前往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地区学习经验、做法,依托协会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职称评审服务,全镇已有37人获得乡村工匠职称。

“以种苗为基础,成品鲍鱼、鲍鱼深加工、饲料等都可以做。”陈森辉的话语间满怀期待。如果成品鲍试点顺利,大埕镇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探索鲍鱼的深加工,通过强链补链,全面提升大埕产鲍鱼的竞争力。

提“塑”

第三期2000格塑胶网箱加紧建设

在饶平柘林湾海域,漂浮着2000格新型塑胶网箱,这些边长5米的正方形网格是饶平县近浅海传统渔排“木改塑”示范项目二期的成果。不久后,它们将被拖放到海域各处,成为鱼苗的新“别墅”。

“目前供不应求!”饶平县振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滨告诉记者,养殖户使用首期网箱后的反响很好,二期项目完工的2000格已经全部认租完成。

清明节前后,水温逐渐回升,养殖户洪少华正准备把300格塑胶网箱中放养的赤嘴鳘分类投放,帮助鱼苗更好生长。

作为饶平第一批响应“去木改塑”的养殖户,洪少华坦言:“我们起初对使用塑胶网箱还是持谨慎态度的。”新型塑胶网箱每格造价1.5万元起步,仅300格网箱的建造成本便高达数百万元,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

“出租政策真是帮了大忙!”洪少华表示,养殖户通过饶平县振农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振农投”)承租新型塑胶网箱,价格为每格每年800元,且首期还有首年免费使用权益,极大缓解了投资建设的压力。

据饶平县农业农村局渔业管理股股长黄志浩介绍,饶平县采取“政府+国资平台+企业”发展模式,计划投资5亿元打造“海上粮仓”——饶平县海洋牧场现代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木改塑”示范项目采取“拆二租一”的模式,鼓励养殖户拆除老旧木质渔排,租赁振农投新型塑胶网箱。同时,鼓励养殖户对木质渔排进行提升改造,用塑料浮球代替泡沫浮球,减少海洋污染。

此外,保险的引入为养殖户注入了更多信心。据悉,更换塑胶网箱后,企业主可以按规定购买养殖保险,并享受政府提供的补贴。具体而言,养殖户需缴纳投资额的10%作为保费,最高可获得相当于投资额70%的保障。更为有利的是,政府对保费额外补贴60%。假设一个养殖户投资额为1亿元,那么只需缴纳400万元保费,就能获得高达7000万元的保险保障。

与此同时,饶平积极对接各大银行,为养殖户提供“网箱养殖贷”“蓝色海洋贷”等金融产品,协助他们及时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在金融政策的加持下,洪少华也迈开了步子,承租了192格二期塑胶网箱,以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他表示:“有了保险和贷款的保障,我们的信心更足,能够更加安心地养好鱼。”

饶平还在重力式深水网箱上实现“零”的突破。全县累计投放347口重力式深水网箱,提前完成潮州市十大攻坚克难重点任务,占海面积约为151公顷,主要投放海鮸鱼、云龙斑鱼、甘鱼、白花鱼等鱼类420万尾(含8—10斤/尾的中鱼苗和2—3斤/尾的小鱼苗),预计明、后年开始分期分批收成,最高年产值可达6.5亿元。

目前,第三期2000格新型塑胶网箱已经在加紧建设中,第四期也在规划当中。同时,饶平县还计划打造首个桁架式养殖网箱。黄志浩指出,这种用于深海养殖的网箱虽然造价高昂,但优点也很明显,抗风浪能力强、水体利用率高,可以大幅提升养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建成之后可用于养殖高价值的鱼类。

文/图:南方+记者 黄品(除署名外)

【作者】 黄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工信部:聚焦集成电路、基础电子和整机系统等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04-03

604个+194个!大庆加速推进产业项目建设04-03

点对“科技树”!饶平海洋牧场“硬“货不断......04-03

权威访谈丨优化环境做强产业 云南打造民营经济新优势04-02

雄安:统筹大规模建设与承接疏解工作04-02

超高分红,超牛业绩,超强布局!首程控股“三个坚定”力挺机器人行业04-02

如何推动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详解04-01

清丰县举办菌菇产业农旅融合发展推介会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