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看!这就是“千万工程”红城模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21:01:00    

近年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紧扣“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目标,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系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产业融合发展、农旅深度联动,绘就出“产业优、环境美、文化兴、治理好、生活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从“面子”到“里子”的蝶变升级



乡村道路干净整洁,相隔百米设有垃圾收集点;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井井有条;不冻河水蜿蜒流淌,花草树木交相辉映……穿行于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一派悠闲舒适、生机勃勃的景象。


乌兰浩特市乡村道路干净整洁


“以前羡慕城里环境好,现在我们嘎查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垃圾有人收,污水有管网,连厕所都改成冲水式的了!”村民包宝德感慨道。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抓住“改善环境”这个牛鼻子,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以农村厕所革命、局部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起“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全覆盖,并通过“红灰黑榜”制度、“美丽庭院”评比等创新举措,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进一步美化村屯环境、优化乡风文明。


户厕改造“小工程”成为“大民生”


在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高根营子嘎查,给排水一体化工程将市政管网延伸至家家户户,彻底告别了“污水靠蒸发”的历史。“现在拧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水,厕所改造后臭味没了,环境好了,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民王志强的话道出了万千农户的心声。

“一处美”到“一片美”再到“全域美”,乌兰浩特市开启提颜值、增气质模式,广袤乡村实现华丽蝶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如诗意境清晰可见。如今,全市农村绿化率达38%,建成自治区级生态村12个,累计完成改厕4658户,建设公共卫生厕所127座,18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先后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荣誉,打造了“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美丽乡村“新样板”。




从“单链条”到“产业+”的矩阵延伸





地处北纬46度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的乌兰浩特市,具备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广袤的黑土地、纯净的水源,加上适宜的气候,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当地众多水稻种植户和农业企业,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产业,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严格把控生产环节,产出的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口感软糯香甜,深受市场欢迎。


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


走进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成吨未脱壳的稻谷经过初筛、脱壳、谷糙分离、色选、精筛、称重等工序,在阵阵清香中,变身成一袋袋包装精美、颗粒饱满的大米。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村民通过与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有了一份“农户种植+公司订单”的兜底保障,同时通过“水稻+”产业链的延伸,还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稻田风光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售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随着销量的稳步增长,也带动了乌兰浩特市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崔智翔如是说。

目前,乌兰浩特市的优质大米不仅走进了无数家庭的餐桌,壮大了乡村富民产业,拓宽了乡村振兴的康庄“稻”路,还逐渐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成为兴安盟又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

乌兰浩特市共有5个镇、园区,61个嘎查村,每个镇依托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太本站镇大力发展鸵鸟、香猪特色养殖,还培育了露地花生、大棚韭菜、药用黄瓜等特色种植产业;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的“庭院经济”,让农民把房前屋后的方寸地变成了“增收园”;葛根庙镇的南果北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乌兰浩特市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振兴“多点开花”,探索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从“过境游”到“深度体验”的品质跃升



初春时节,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胡格吉勒嘎查的樱桃大棚里,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洁白如雪的樱桃花竞相绽放,一簇簇、一团团,美不胜收。在烂漫的樱桃花海之中,游客纷纷驻足欣赏,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成熟的樱桃等待游客采摘


“以前我们只是单纯种地,收入有限。现在发展采摘产业,一到采摘季,游客就源源不断,农产品根本不愁卖,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种植户张娜笑着说。

2023年,张娜同时经营起了一家民宿,她说:“近几年,葛根庙镇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我想到了将精品民宿搭配农事采摘这种农旅融合模式,通过提供优质的农旅体验,让更多人来到葛根庙镇、爱上葛根庙镇。”


“民宿+”模式将乡村资源串联起来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热潮,葛根庙镇的民宿逐年增多,也各具特色,有的保留了传统的乡村建筑风格,屋内布置充满了乡土气息;有的则融入了现代元素,设施齐全,舒适便捷。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的宁静与悠闲。“住在民宿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而且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农家菜,这种体验是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说道。

农旅融合发展让“诗与远方就在身边”,葛根庙镇深入学习和推广“千万工程”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旅游市场个性化、特色化、慢生活化的需求特点,在原有民宿的基础上,通过流转盘活闲置房屋和宅基地进行改造,形成民宿集群,同时推出多元化服务和特色体验产品,通过农事活动、户外拓展、亲子互动等“民宿+”模式,将多个资源串联起来,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2024年,葛根庙镇累计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0万元,实现了以旅助农、以旅富农。


农旅融合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乌兰浩特市通过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将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独特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从“单一产业”迈向“多元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葛根庙镇采摘园里游人络绎不绝、义勒力特镇康养民宿生意红红火火、乌兰哈达镇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上的特色小吃香气四溢,各类文化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加,研学旅行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青睐……农旅融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乌兰浩特市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投资2.2亿元,在义勒力特嘎查、高根营子嘎查、胡格吉勒嘎查、向阳村、三合村5个嘎查村实施和美乡村大乌兰浩特周边项目42个,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同步推进全市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打造了一批符合实际、具有发展特色的典型乡镇、嘎查村,成功承办自治区“千万工程”现场会,为全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乌兰浩特市将继续深学细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业基础更稳固、农村地区更繁荣、农民生活更美好。



文字:李英坤 黄妍

相关文章:

天心经开区7大医疗项目路演,投资机构现场“抢单”04-13

退役军人变身乡村振兴“能人”04-13

【彩云视评】滇港CP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04-12

“乐潮”公益岗 暖了人心美了乡村04-12

“产业落地+城市运营”双引擎 市中城发助力市中区“二次创业”大潮04-12

解码商河五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的底层逻辑04-11

青岛市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注册成立04-11

以科技创新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底气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