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鹿盖,是一座山的名字。它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镶嵌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

贵州野鹿盖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野鹿盖是这座山头的名字。(郑海海摄)
“野鹿盖”不是普通的山,它和它周边300里方圆的土壤里,除了饱含着丰富的各种矿物质外,沉淀了锌和硒这两种之于人类生命特别需求的珍贵的微量元素,这是宇宙留给地球,地球留给这里的稀有物质。
20年前,贵阳人陈胜建来到这里,以“野鹿盖”之名注册了公司,带动当地群众一起发展茶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春茶正香。贵州野鹿盖茶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曹坤根一大早就和大家一起忙碌,哪里缺人手他就去帮忙,哪里工序需要改进他就去讲明原因和改进方式,他平静而温和,生产现场井然有序。
在茶叶加工车间外的小屋里,曹坤根的徒弟苏鑫把带来的特产放进冰箱,屋外桌子上放着茶青,苏鑫专程来请教曹坤根这类茶青适制什么茶叶。
工作氛围其乐融融,有人带着礼物上门请教,这种情景对曹坤根来说,是初来凤冈时不可想象的。
跨越1600公里 他想把手艺留在这里
江苏省宜兴市,与贵州省凤冈县,东西横跨1600公里。
曹坤根退休前曾任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是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全能型专家。退休后,他原本打算在老家宜兴市养老,陈胜建、张玲两位茶人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5年,贵州省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陈胜建来到地处北纬27°黄金产茶带的凤冈县,流转了近三千亩土地种植有机茶。
几年后,茶叶进入采摘期,谁来做茶成了新问题,他到全国遍访制茶大师。
2010年,在北京的一次茶事活动中,来自江苏宜兴的茶人张玲被野鹿盖生产的茶叶惊艳,循着包装上的电话,她找到了凤冈,陈胜建带着她走遍了野鹿盖的每一座茶山。
当时的凤冈主要生产绿茶。张玲给陈胜建建议:开发一点红茶,我给你推荐师傅。
回到宜兴后,张玲找到曹坤根介绍了野鹿盖的情况,当时58岁的曹坤根听说要到贵州的一个县城做茶,立马就拒绝了。这让当时已到宜兴的陈胜建吃了“闭门羹”。
张玲没有放弃,又找到曹坤根,给他看在凤冈拍摄的一些农民的生活场景。张玲对曹坤根说:“你有一身本事,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就去帮帮他们吧。”这些话,让曹坤根深受触动。
2011年,曹坤根与陈胜建面谈两次后,踏上了凤冈的土地,自此结下不解之缘。
曹坤根同意到贵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1972年,曹坤根到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工作,跟着一位叫罗凡的工程师学习技术。当时,他们与贵州省湄潭茶场经常通过书信交流茶叶种植生产技术,罗凡一直渴望能到湄潭看看,但最终未能成行。
曹坤根说:“我的技术是罗凡老师教的,我想去遵义做茶,也算是完成老师遗愿的一种方式。”
曹坤根的第一站是凤冈县永安镇,野鹿盖在凤冈的第一个工厂建在这里。

茶农们在野鹿盖茶园里采摘春茶(郑海海摄)
茶青质量和加工技艺是影响茶叶品质的两个主要因素。技艺精湛的曹坤根生产出来的红茶汤色明亮,滋味鲜爽,香气醇正,一上市就名声大噪,深受欢迎。
而曹坤根夫妇却未因为生产出好茶而受到欢迎,反而遭到了排挤。
原本在野鹿盖做加工的师傅们认为,曹坤根是来抢饭碗的,心里开始对他有敌意;工人们也因为曹坤根相较之前严格的管理心生不满;他带的几位徒弟,自认为学好了技术出言不逊;甚至有人扬言,要把他们丢进河里……
初来乍到,不仅有委屈,还有艰辛。野鹿盖有两千亩茶园在离永安镇近一个小时车程的土溪镇,茶青在运输中常受损。曹坤根向陈胜建建议,在土溪建一个加工厂。
2013年春季,土溪的加工厂投入运行,但基础设施并未完善。曹坤根和吴玉仙只能住在两千多平厂房里的一个角落,几层纸壳铺在地上就是床,叠几层纸箱就是墙,一整晚听着抽风机的呼呼声入睡……当时61岁的曹坤根和吴玉仙在这里住了两个月。
苦中有乐。“陈总有一次来到加工厂,拿起笔在纸箱上写了两个字‘曹宅’”。说起这段往事,曹坤根忍不住大笑起来。
艰难苦困,玉汝于成。受尽委屈,历尽艰辛,曹坤根始终没有想过放弃。
曹坤根说:“我当时坚定一个信念,既然来了,我就要把手艺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再走才会心安理得。再说我走了陈总怎么办?谁来帮他生产红茶?”
陈胜建是个很宽厚的老板,曹坤根也记“三顾茅庐”之情,两人处得像“哥们”。
曹坤根受的委屈陈胜建都看在眼里,他把厂里带头闹事的人开除了,为此赔了不少违约金;要求厨房单独给曹坤根夫妇开小灶,不准放辣椒;在土溪加工厂的前面建了一栋二层小楼房,一楼供给曹坤根夫妇使用,在小楼后划一块菜地,让他们种点自己喜欢的蔬菜……
倾囊相授 技艺让他改变境遇
生活上有了改变,但是厂里选徒弟的事情终究是无疾而终了。
陈胜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开门办学。通过免费办培训班吸引更多人前来学习茶叶加工技术,曹坤根也乐意倾囊相授,两人一拍即合。
陈胜建说:“有更多人学会、学好茶叶加工技术,成为茶产业的人才,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可以带动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2014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野鹿盖土溪工厂举办了第一期红茶加工培训班,免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
“当时全县大部分茶企的厂长和技术骨干共有100多人来参加。”回忆当时的场景,曹坤根仍然很感动。

曹坤根给培训班的学员们上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曹坤根一边讲授理论,一边教授实践,让大家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参加第一期培训的学员罗明刚说:“我们之前做茶没有理论支撑,掌握一点知识就只能一次次尝试。曹老师讲课能让我们搞清楚每一个结果的原因,讲得很清晰,我们也听得懂,他上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开小差。”
为了让培训班取得更好效果,曹坤根把多年积累的经验,结合罗凡留下的手抄本内容,整理成了一本小册子,作为培训班的教材。陈胜建专门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对内容进行核实审定,出资印发给学员。
培训班一炮而红,此后举办了多期,省内外不少学员慕名而来,先后培训学员上万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遵义市茶园面积已达200万亩,位居全国产茶市(州)第2位,茶产业从业人员不计其数。
曹坤根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如同点亮了农村大地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凤冈的茶企纷纷开始做红茶。
凤冈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吴亮说:“曹老师来的时候,正值凤冈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时候的关键时期,他带来的红茶加工技术大力推动了凤冈县茶产业的发展。”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培训班不仅改变了凤冈茶产业的现状,也改变了曹坤根夫妇的境遇。
凤冈县进化镇一位姓毛的茶人,上了培训班后经常请教曹坤根红茶加工技艺,生产出来的红茶价格翻了几倍,他专程买了板鸭和猪蹄上门感谢曹坤根。
“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开心。”曹坤根笑着说。

曹坤根和吴玉仙在车间加工茶叶(郑海海摄)
曹坤根的名字开始在凤冈流传,每当他和吴玉仙到茶园散步,周边的茶农开始主动向他们打招呼。“爱管闲事”的曹坤根也总是主动给大家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大家发展。

曹坤根在生产车间查看茶叶生产情况(郑海海摄)
野鹿盖的工人们也因为陈胜建和曹坤根感到自豪,工人们开始服从曹坤根的管理,不少人暗下决心,要齐心协力做好野鹿盖,企业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2016年,曹坤根被聘为“凤冈县红茶技术顾问”,2017年,荣获凤冈县“荣誉市民”称号及“特殊贡献奖”。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折服于曹坤根的人品和技艺,有人开始上门请求能够拜师学艺。
手艺是每一位匠人的饭碗,很多匠人都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曹坤根却坦言:“我有退休工资保障我的基本生活,我最大的愿望是把老师教给我的技艺传下去。”
培训班学员罗明刚希望能拜师曹坤根。接触一段时间后,为人敦厚踏实的罗明刚得到了曹坤根的认可,收他为徒。
身为师父,曹坤根认真“履职”,从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到茶企长远发展,曹坤根都事无巨细指导罗明刚。
“我最开始做的红茶,汤色像酱油一样,在师父的指导下,我不断改进技术,试验几十次,倒掉300多斤干茶才成功,后来师父又指导我发展有机茶,让我的企业‘起死回生’”。罗明刚说。如今,他生产制作的茶叶每年都通过有机认证,远销海内外。
这些年来,曹坤根先后收了19名徒弟。

曹坤根到徒弟罗明刚的茶企给徒弟们开展培训(图片由罗明刚提供)
曹坤根的徒弟、贵州放牛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贵的茶企,离野鹿盖土溪工厂有3小时车程,曹坤根每年都要抽出一周的时间到李贵的茶企,帮他看看茶园的管护情况,指导茶叶的加工,这些年,李贵生产的茶叶品质不断提升。李贵说:“师父是我们做茶行业的引路人,如果没有他的指导,今天我们还不知道在哪里摸索,他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曹坤根在茶叶生产车间和大家一起做茶。(郑海海摄)
贵州省凤冈县仙人岭锌硒有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亮民是曹坤根的第10位徒弟,他专门向记者强调:“师父的父是父亲的父,他对我们像父亲一样无私,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我们对他像父亲一样尊敬,每年他和师娘过生日,我们都会聚在一起为他们庆祝,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去看望他们。”

曹坤根在给培训班的学员上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曹坤根的言行也深深感染着徒弟们,孙亮民说:“以后我也要像师父一样,尽己所能把自己的技艺传下去,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术,过上更好的日子。”
今年,是曹坤根夫妇来凤冈的第15年,茶山、茶厂、徒弟们、工人们早已成了他们的牵挂,他们一年在土溪居住超过10个月,成了地道的凤冈人。
吴玉仙常“笑话”曹坤根:“他现在回宜兴住不了几天就想回凤冈了。”

曹坤根和陈胜建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胜建也经常来这里住在小屋二楼的宿舍,“老哥俩”也会常因工作拌嘴,谁也不服谁,又总会在夜幕降临后闲话家常,和好如初……
曹坤根说,他要在凤冈养老,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陈胜建说,他要在“百年”后“住”在那片叫野鹿盖的茶山上,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们以山之名,把希望和梦想播种在这片飘散着茶香的土地上,让其生根发芽,静候开花结果。
野鹿盖,不仅仅是一座山的名字。
相关文章:
传承革命薪火,广州荔湾冲口街道举行红色历史微党课宣讲04-27
成都馆亮点提前看04-25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非遗匠“新”丨从非遗制茶到茶产业“大脑”04-14
向全国千亿级茶产业强省迈进04-10
白河县女干部培训班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