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高斌)近年来,寿光市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构建起“教育传承+活态保护”的传统文化体系,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时代光彩。
校园传承:
让孩子在参与中爱上非遗
近日,在寿光市建桥学校非遗大集上,剪纸传承人指尖翻飞剪出龙凤呈祥,草编艺人将麦秆幻化成灵动的蝈蝈笼,漆扇工艺在素绢上绽放水墨丹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边示范展示非遗作品,一边耐心为学生讲解。数百名学生穿梭于各非遗展位之间,上手体验各类非遗项目,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妙技艺。
“做一个草编需要好多工序,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师傅的心血。”学生王中妍表示,她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草编制作过程,既增长了见识,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校教研员王璐璐同样深有感触:“把陶泥、草绳交给孩子,他们能创造出天马行空的文创产品,这种创造力是书本给不了的。”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可行的途径,优秀非遗项目与学生展开零距离接触,民间老艺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发掘和培养传承人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创新机制:
夯实传承根基加大人才培育
“蛋雕艺术是一种融合了绘画雕刻精髓的工艺,它以浮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为主,能在蛋壳上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蛋雕非遗传承人吕会林表示,蛋雕作品能否完美呈现,前期的选料十分关键。选择的蛋壳外形匀称,表面有光泽,颜色偏深一些,雕出来的作品就会更有层次感。
如今,蛋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学习和传承这种小众又充满魅力的手艺。
近年来,寿光市依托特有的非遗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对当地特色非遗项目的申报力度,目前卤水制盐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寿光蔬菜生产习俗、仓颉造字的传说已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除了加大申报力度,寿光市还不断加强非遗人才培育,指导非遗相关企业及传承人开发了夙沙氏盐创、慕云楼砚雕、大吉祥葫芦、北孙香包、三座楼乡绣等非遗特色文创产品。从挖掘到申报,再到传承、保护,我市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确保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多方联动:
融合发展激活产业动能
非遗文化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台头镇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近几年,他通过挖掘北孙村的传统香包文化,将其与市场需求结合,成功打造出一条特色香包产业链。
在2023年寿光市“乡村振兴、强村富民”好项目大比武擂台赛中,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市场潜力,北孙村的艺术香包项目击败了众多项目,荣获一等奖,获评“强村富民”好项目。目前,北孙村的艺术香包已注册“金凤北孙”商标,成为寿光市第六批非遗项目。
“我们的香包销往全国各地,还有来自东南亚、欧美等订单。”张富军表示,该村通过香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兴起。村民们通过参与香包产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
“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寿光市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电商”等措施,打造了多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传统文化也能就地生金。
相关文章:
寿光:深耕文化沃土 传承非遗之美04-30
24个项目,协议总投资43.53亿元!安宁市2025年二季度重点项目集中签约04-29
G320新建工程全线加速推进04-29
太极文化研学基地在吕梁市图书馆揭牌04-29
临安为电力铁塔建设开通“空中物流通道”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