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对于哪些区域禁止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违反规定会受到什么处罚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新规一出,居民们有些含糊,家门口的可视门铃、电子猫眼这些有监控功能的智能设备到底还能不能装,怎么装?

典型案例:
居民装可视门铃 邻居被迫“入镜”
在《条例》实施之前,住宅邻居间因为可视门铃、电子猫眼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些矛盾难以调和甚至还闹到了法院。
不久前,家住昌平区的翟女士拆掉了自家防盗门上的可视门铃,一场相邻权官司总算告一段落。
翟女士和孙女士是门对门住了十几年的邻居。早些年,翟女士就对邻居心存不满。“他们家在楼道里养狗,还堆放杂物占用公共空间。我几次找她理论,对方拒不承认,还态度恶劣!”翟女士说,为了取证以及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她安装了具有摄录功能的可视门铃,并在室内临窗处和楼道各安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监控花坛和楼道情况。
这下可惹恼了孙女士。“家人几点进出门、有哪些朋友到访全都被拍了下来,严重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影响了我们全家人的正常生活。”孙女士说,对门儿的可视门铃具有人体红外感应触发功能,会自动启动录音录像并上传云端,自己和家人等于时刻处于对门儿监控之下。
双方争执不下,孙女士一纸诉状把翟女士告到了昌平法院。法官经实地走访,确认可视门铃及摄像监控系统确实可以记录孙女士及其家人的出行信息及家庭人员情况。据此,法院认定,翟女士安装可视门铃这一行为侵犯了孙女士的隐私权,判决其拆除相关监控系统。
矛盾焦点:
一边要安全 一边要隐私
随着人们对家庭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可视门铃、电子猫眼这些具有实时监控、监测报警、抓拍摄录等强大功能的智能安防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青睐。然而,这些家庭安防利器带来的核心矛盾在于,使用者想靠它保障自家安全,而邻居却不想暴露于“监控”之下。
“我们每天进出家门都被‘监视’,心理压力很大。”自打隔壁新邻居入住,在大门上装了可视门铃和智能门锁,家住石景山区苹果园的刘女士和家人就饱受困扰。
“我们两家相隔距离不到60厘米,站在自家门口就触发了邻居安装的设备,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不说,可视门铃还会自动监测并启动拍摄,一开门,我们屋里的情况都能被摄像头拍到。”刘女士气愤地说,有一次甚至连家人穿着内衣的样子都被录像了。
“每天出门回家的出行规律,家里什么时候没人,这些也是我们的隐私。”刘女士一家不希望自己生活在邻居的“监控”之下,可邻居死活不肯拆掉门铃,让刘女士很是苦恼,“我讨厌这种设备,明明有侵权的隐患,就不能直接规定不许安装吗?谁都不装,大家的隐私就都有保障。”
住在通州区紫荆雅园的卢女士每天上班早出晚归,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老人、孩子的安全。“平时送外卖、快递的人员频繁进出楼道,还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混迹其中。”为此,她买了个电子猫眼装在防盗门上。外人敲门可以通过屏幕查看通话,一旦有可疑人员徘徊逗留也能监测到。
“我只是为家人安全着想,从没想过要窥探邻居的隐私。”在卢女士看来,防盗门上的智能猫眼作为家庭防护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对自家门前的来人情况也有知情权,也有权保护自己的安全。”卢女士说。
法官说法:
1、可视门铃采集到邻居隐私,就是侵权
记者发现,随着《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的实施,网上对安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的争论更激烈了,有人认为,在家门外、楼道里安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不行了。
“物联网时代,电子猫眼、可视门铃等智能设备走进千家万户,它们集门铃、监控等多功能于一体,还能连接Wifi进行云存储。对于使用者来说,可视门铃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和安全感,但对于‘被入镜’的邻居而言,并不友好。”昌平区人民法院法官王磊表示,业主出于保护自身财产或人身安全、防范潜在危险等目的,安装、使用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等智能设备都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不能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
据此,王磊指出,在自家门外安装电子猫眼、可视门铃等具有监控、摄录功能的智能设备时,摄像头不得直接或间接拍摄门口人员往来轨迹、公共楼道等公共空间;其次,监控范围应严格限定于安装者自身财产安全所需的最小区域,不得超出必要范围。如果可视门铃可以采集到邻居家中出行人员、出行规律等信息,容易导致他人的行踪轨迹被知晓甚至暴露于网络,那么这种情况下,安装可视门铃的行为明显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法官提示,一旦侵犯他人隐私,根据民法典规定,侵权人可能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此外,《条例》也明确规定了,对违法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或者非法对外提供、公开传播视频图像信息的,没收设备设施、删除视频图像信息、给予罚款处罚;偷窥、偷拍、窃听他人隐私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2、安装可视门铃要掌握好“边界”
自家的安全要保障,邻居的隐私不能侵犯,装可视门铃、电子猫眼,如何在安全与不侵权之间找到平衡点?
王磊法官建议,个人在安装可视门铃时要把握好使用边界,最好征得邻居的同意或对邻居进行善意提醒。安装时,合理确定拍摄的位置、高度、朝向和范围,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此外,应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红外等功能。安装后,必须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若邻里之间对拍摄范围存在争议,应本着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换位思考,友好协商,可以通过调整拍摄角度、遮挡部分镜头等方式妥善解决争议。
记者发现:
可视门铃新增“遮蔽隐私区”功能
记者采访中发现,随着侵权纠纷不断出现,可视门铃的生产厂家也在从技术上进行改进,个别款式的产品已经开发出支持隐私区域遮蔽的功能。
“您通过App可以在监控画面中选择任意区域绘制黑方块,大小可调节,还可以同时遮挡三处。”记者通过销售人员的演示看到,将邻居家的位置设为隐私区域后,在可视门铃的监控视野中,呈现出一个黑色方块,如同给邻居家打了个“马赛克”,遮挡区域外则不受任何影响。
还有的客服在面对记者提出如何避免拍到邻居隐私引起纠纷的问题时,给出可行建议。比如首先与邻居沟通协商;其次,通过开启按门铃才会进行识别和录像的模式,调整灵敏度等方式避免拍摄到邻居家及邻居出入产生的隐私问题;如果需要实时录到有人经过保障自己安全,可以在能避开拍摄到邻居的位置安装粘贴式门铃。
解决之道:
“猫眼”纠纷如何化解 邻居间互相尊重最关键
在解决可视门铃、电子猫眼“窥探”邻居的问题上,调整位置、遮挡视野是最直接可行的办法。
居民孙先生和邻居家门呈L型相邻,共用一条楼道。孙先生装在大门上的可视门铃正对楼道拍摄,招致邻居起诉。为了不拍到邻居,孙先生将门铃的位置先从自家大门调整到邻居家同侧的墙壁上,让门铃无法拍摄到邻居门前,接着又在门铃旁加装挡板,遮挡住邻居从电梯间走入楼道的范围,将门铃可视范围局限在自家门前。这种方法最终也得到了法院的认可,没有被认定为侵权。
在东华门街道,遇到因可视设备引发的邻里纠纷,街道解纷中心会组织司法所、社区民警和律师一起登门调解。“不久前,我们刚化解了一起纠纷,通过律师和民警的普法,让居民认识到可视门铃拍摄到邻居家侵犯了隐私,同意改装到侧面墙壁上,投诉的居民经劝解也体谅了对方家中老人孩子的安全需求,接受了调解方案。”东华门街道司法所所长雷杨告诉记者,有时候居民不了解法律规定,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双方僵持不下的还可能掺杂了其他积怨,解纷队介入有利于化解矛盾,打开双方心结,但最关键的还是看邻居间能否互相尊重互谅互让,寻求妥善解决的方法。
这些区域禁止安装摄像头: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的下列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
(一)旅馆、饭店、宾馆、招待所、民宿等经营接待食宿场所的客房或者包间内部;
(二)学生宿舍的房间内部,或者单位为内部人员提供住宿、休息服务的房间内部;
(三)公共的浴室、卫生间、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的内部;
(四)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后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其他区域、部位。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莹,高健
相关文章:
中建八局一建取得建筑涂料喷涂设备专利,方便喷涂管自动缠绕收纳04-02
新规来了!家门口的可视门铃电子猫眼还能不能装?怎么装?04-02
“两新”政策加力扩围 激发消费活力与投资增长新动能04-02
自家门口装摄像头侵权吗?法官释法04-01
家门口能装摄像头吗?哪些区域严禁安装?4月1日起有新规定03-31
4月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