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聊了位于芦笛景区的朝晖楼(芦笛贵宾接待室),众所周知,芦笛岩被誉为“国宾洞”,而作为景区贵宾接待室的朝晖楼可以说是一栋“国宾楼”,它始建于桂林正式对外开放旅游的1973年,见证了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接待过许多国内外政要。 既然聊到了桂林的“国宾洞”和“国宾楼”,那么必然绕不过位于榕湖之畔的“国宾馆”——榕湖饭店。同样是1973年,在开放旅游的大时代下,桂林风景建筑的浪潮吹进了榕湖饭店四号楼,来自芦笛朝晖楼的主创团队同时在榕湖饭店开启了四号楼改造项目。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榕湖饭店4号楼。 记者苏展 翻拍
“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到桂林睡地下”
上一篇“老房子”有提到,1973年5月桂林对外开放旅游,成为新中国最早对外开放旅游的城市之一。在此之前,来往桂林的主要是一些出差公干、探亲及村镇流动人员,而开放后,来桂林观光旅游的港澳台胞、华侨及外国人陡然增多,原本安静的桂林城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游船、旅游大巴、旅游景点、公路、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一度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如今我们走在桂林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都是各种规模的宾馆和饭店,在桂林似乎最不缺的就是宾馆和饭店,但在1973年,当时桂林只有一家拿得出手的饭店,那就是榕湖饭店,其余的都是一些规模不大、设备简陋的旅社、客栈。当时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句调侃的话——“桂林山水甲天下,来到桂林睡地下”。而即使是当时看上去最“体面”的榕湖饭店也只有床位248张,客房里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远远不能满足对外开放后的接待需求。
上一篇提到,1973年开放当年,邓小平作为副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桂林,他们一同“打卡”了芦笛岩、漓江、七星岩等著名景点景区。这是桂林第一次接待西方大国政要,对于当时近乎“零经验”的桂林来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芦笛景区接待室还是在餐厅里,没有所谓的贵宾接待室,榕湖饭店这边的情况大差不差,据榕湖饭店退休职工回忆,当时甚至连通信都成问题,因为没有直拨电话,要先接南宁,转接北京,再接加拿大。更有趣的是,当时饭店得知特鲁多总理夫妇个头都很高,来之前还组织人员临时加班加点特别定制了2.5米长的大床和配套的被子。
1973年之后,见过世界的桂林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开始加速旅游硬件配套建设,同时也掀起新一阶段风景建筑的浪潮,这一年,芦笛朝晖楼(贵宾接待室)开建,榕湖饭店的四号楼也同时进行了改造扩建。这两者都是由桂林建筑设计室完成。
周总理住过的四号楼
榕湖饭店原为“广西省委高干招待所”,1953年成立,最早只是依靠榕湖边上原有的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起步,这栋建筑就是之前篇章写过的白崇禧旧居。这栋建筑是广西当局于1947年桂林保卫战之后所建,为砖木结构中西结合式的两层楼房,第一层七间,第二层八间,建筑面积872平方米。该建筑当时除白崇禧及家人偶尔居住外,主要用于招待来桂林的国民党军政要员。
到了五六十年代,饭店进行了一系列扩建和建造,这其中包括一、二、三、四号、六号楼、九岗岭会议室和九岗岭宴会厅,白崇禧旧居为“五号楼”。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进一步开放,与多个国家建交,桂林的旅游业再爆发,到桂林参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日益增加,饭店能够用于接待国内外贵宾和游客的房间依然远远不够。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榕湖饭店再扩建并新建了七号楼和八号楼,八十年代与香港合资兴建了“新五号楼”(梅花庄),又在九十年代初期改建了六十年代所建的六号楼。
整体来看,榕湖饭店就是由这一栋一栋的楼宇组成的一个大庭院。与普通的酒店不同,作为国宾馆,整个饭店分为国宾区和经营区。一般市民游客接触较多的区域为经营区,而国宾区主要用于接待国内外重要人物,一般人鲜有机会一睹真容。
每栋小楼的接待目标又有不同侧重,比如,国宾区的一号楼曾经主要用于接待国家军事领导人,像朱德、林彪、罗瑞卿等都住过这栋;二号楼接待的文化人居多,如王稼祥、徐特立、郭沫若;三号楼接待过国际著名人物有尼克松,国内有邓子恢、许世友等。经营区这边,五号楼在旅游刚刚开放的七八十年代主要接待日本客人,而八号楼接待西欧客人。到八十年代建成七号楼后,这里就号称“总统楼”,许多国内外首脑和政要到店都安排住这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四号楼是榕湖饭店最早建成的小楼,位置紧邻白崇禧旧居,因为建得早,所以各方面硬件设施落后,房间比晚一点建成的一、二、三号楼要小。最早这里主要是安排给陪同国家领导的警卫和公安人员居住。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年周恩来到访桂林时却偏偏选择要住这条件最差的四号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榕湖饭店第一任总经理丛绍全的回忆文章中详细记叙了此事经过。1960年,周恩来到桂林住榕湖饭店,来之前,市里原本安排其一行下榻一号楼,当时邓颖超先期到达桂林并提出看看房间,作为经理的丛绍全便领着邓颖超一路从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看到四号楼。到四号楼时,邓颖超提出就住四号楼,这可让丛绍全十分犯难,当时四号楼条件不如其他几栋楼,甚至连窗帘都没有。这样的房间怎么能安排总理住呢?邓颖超却解释道:“因为一号楼房间太少,如果住一号楼,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就得住走廊了。四号楼房间多,就好安排一些。”
就这样,饭店工作人员二话不说开始连夜赶制窗帘,当时条件最差的榕湖饭店四号楼因此意外地在饭店历史簿上留下了接待过周总理的光荣一页。

上世纪七十年代榕湖饭店4号楼门厅。 记者苏展 翻拍
榕湖之畔,历史积淀与现代生活并重
四号楼是榕湖饭店最早建筑物之一,投入使用的时间仅次于原有的白崇禧旧居。1973年,四号楼在对外开放旅游的大时代下迎来了一次改造。前面我们说过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桂林掀起的风景建筑浪潮影响了这座城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城市审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后来各类宾馆的建筑风格,许多宾馆和饭店的设计中多多少少都有些风景建筑的影子。1973年,榕湖饭店四号楼的改造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在对外开放旅游的大时代下,它的改造方向不仅是一座供旅客居住的楼房,同样也是一座融于山水之间的风景建筑。
如上所述,榕湖饭店本身就是由一栋一栋楼宇组成的大庭院,在这一次的改造中,设计师将四号楼原门厅以西加以改造向东扩建,成为一座附有庭院的小型宾馆,成为饭店的“院中园”。庭内设水池、喷泉,种植具有南方特色的竹丛、蒲葵、棕榈。主要客房放在庭院以北的二层楼部分,不仅安静,兼有良好视野。

上世纪七十年代榕湖饭店4号楼餐厅内院。 记者苏展 翻拍
底层设四个开间的敞厅,在炎热的桂林地区,提供了室外休息、冷饮、聚会等室外活动的场所,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改善了通风条件。自楼梯间向西沿水面有挑廊通达小餐厅,餐厅北临水面,南设小庭院。自厅内面向庭院,可见桂林山水彩色壁画,院内设假山鱼池。
四号楼位于榕湖饭店的东部,东北侧由下濠塘环绕,南侧紧邻榕湖环湖公路,与榕湖隔路相对。为取得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四号楼采用在围墙边密植植物的方式,与南侧的榕湖公路进行了空间上的隔断,避免了行人的熙攘,但为借得榕湖良好的风景,四号楼的二楼局部进行了景观平台的处理,可方便顾客登高观赏榕湖景色。
建筑立面一至三层参差错落,具有传统民居及中国庭院建筑风格。建成后接待对象为一般外宾及华侨旅游者。在1979年中国建筑学会出版的《旅馆建筑》一书中,榕湖饭店四号楼的改造还被作为典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上世纪七十年代榕湖饭店4号楼客房庭院。 记者苏展 翻拍
作为“国宾馆”,一直以来,榕湖饭店都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十分注重硬件更新,特别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放以后,这些小楼很多都是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四号楼在后来的年岁里又经历几次改造,2009年通过国有资产盘活,重新装修后以“白公馆”的形象向外开放至今,成为年轻人常常打卡的“网红”酒店。
2020年,当榕湖饭店的五号、六号楼在挖掘机的轰鸣中倒下,榕湖饭店迎来了新一轮大改造。此次榕湖饭店改造提升项目备受瞩目,被列为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总投资约6.03亿元。
历经几年匠心打磨,承载桂林城市记忆的榕湖饭店将于今年7月以全新形象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在这轮改造中,经营区的五号楼、六号楼以及一些配套用房全部拆除后,将合并建成新五号楼。新五号楼建成后的榕湖饭店将成为一个集商务、旅游、政务接待为一体的高端酒店。而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四号楼、七号楼、八号楼以及白崇禧旧居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被保留下来。对于这座72岁的国宾馆而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同样重要。

邻水而建的榕湖饭店4号楼现状。 记者苏展 摄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
榕湖之畔:国宾馆四号楼里观沧海04-28
粤汉里社区摄影小组:漫步老街旧巷 镜头定格时光韵味04-26
一季度接待国内游客1.8亿人次,好客山东“宠粉”模式再升级04-24
三亚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优秀示范案例!04-22
多方联动促入境游升级04-22